几十年过去了,国产点晴模切ERP还是甩不掉财务软件的命?
当前位置:点晴教程→点晴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
→『 经验分享&操作答疑 』
干了这么多年ToB,也算是见证了国产ERP的成长——从早期简单的电算化,到后来对标国际巨头提出“业财一体化”、“全流程管理”、“企业数字神经中枢”……等。 可抛开这些响亮的口号,在很多企业的实际应用中,ERP系统的核心价值并没有完全跳出以财务模块为驱动的范式,依然围着凭证、账簿、报表打转。 老板和管理层评估ERP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,还是聚焦于
其他像生产制造、供应链协同、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模块,受重视程度和应用深度还是不够。 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“财务软件的路径依赖”。 那么为什么历经二十年的发展与迭代,国产ERP还是难以彻底摆脱“财务烙印”? 这背后其实是客户需求、厂商策略与实施环境三者相互交织、共同作用的结果,这篇内容我就从我个人的经验出发,尽可能跟大家聊明白,讲透彻。 01 为啥国产ERP摆脱不了财务烙印? 不是说国产ERP这些年没进步—— 界面好看了,使用更丝滑了 功能多了,方案模式更成熟了 能上云了,适配的企业类型也更多了 而是说,国产在很多企业里的“核心价值定位”,骨子里还是二十年前财务软件那个逻辑——首要任务是管好钱、出准报表,别让税务局找麻烦。 其他的,什么生产计划、供应链协同、CRM、HR,在很多老板眼里,那都是锦上添花,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负担。 比如你跑去跟一个制造厂老板说,我这ERP能帮你优化排产,减少物料浪费。 他可能点点头,但心里嘀咕:“说得挺好,但最终省没省钱、赚没赚钱,不还得看我月底的利润表吗?” 能真正让他下决心付费的,八成还是“能不能把往来账算清楚,别让业务员把货款搞乱了”。 这就好比你买一辆汽车,它集成了高级音响、智能导航、座椅加热等诸多舒适与娱乐功能。 然而,对于绝大多数车主而言,评判这辆车的根本标准,始终是其作为交通工具的核心属性—— 动力系统是否平顺可靠、底盘操控是否稳健安全、燃油效率是否经济合理。 那些附加功能若能正常运作,固然提升体验,其中一两项出现瑕疵,也没体大影响。 但发动机、变速箱或刹车系统这些核心部件出现根本性问题,车辆的实用价值便会大打折扣,用户的信任感也会急剧下降。 国产ERP在很多企业里的处境,就有点像这个“智能汽车”,只不过它的核心功能被锚定在了“财务”上。 这不能全怪ERP厂商,这是个系统性问题,是客户、厂商、实施环境三方“共谋”的结果。 1.客户需求原动力:钱袋子才最实在 (1)老板的“第一性原理” 中国大量中小企业老板,尤其是上一代创业者,是市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。他们的思维极度务实: 开公司就是为了赚钱。财务数据,利润、成本、现金流,是衡量赚钱与否最直接、最硬核的指标。 什么流程优化、组织变革,太虚了,看不见摸不着,只有钱进了口袋、税报平了,心里才踏实。 所以,为ERP付费的最大动力,天然就是解决财务问题。 (2)“合规”需求大于“增效”需求 在很多行业,尤其是传统行业,企业上系统的最强外部驱动力,不是市场竞争倒逼的效率提升,而是政策法规要求(比如金税工程)。 财务合规是刚需,是生死线; 而管理增效是“锦上添花”,可以缓一缓。 需求层次不一样,投入的资源和决心自然不同。 (3)决策者的视角局限 早期上ERP,往往是老板拍板,财务总监推动,他们最熟悉、最关心的就是财务。 选型的时候,眼睛自然盯着财务模块强不强、符不符合会计准则、跟税务局系统对接顺不顺畅。 其他业务模块一般是由业务部门提需求,但业务部门在决策链条上的话语权,经常弱于财务。 2. ERP厂商的路径依赖:卖得动才是硬道理 (1)核心竞争力的“舒适区” 国产ERP厂商,尤其是几家老牌的,比如用友、金蝶等,起家就是靠财务软件。 他们的核心研发能力、实施方法论、顾问团队的知识结构,最深的老本行就是财务。 你让他去搞一个复杂的智能制造调度算法,或者一个精准的供应链需求预测模型,可能真不如他们在财务领域那么得心应手。 路径依赖形成了,掉头难。 (2)销售导向的无奈 厂商是要吃饭的。 面对客户最迫切、最愿意掏钱的财务需求,销售和实施顾问会本能地把重点放在这里。 把财务模块做稳、做透,快速让老板看到“账目清楚”的价值,项目回款才快。 你要是花大把时间跟客户纠结一个生产工序的优化,投入产出比可能极低,还容易把项目拖黄。 久而久之,厂商也“聪明”了,主打的就是“财务稳健”,其他模块当成标配送你,能用就行。 (3)产品同质化与价格战 当大家都强调“业财一体化”时,差异化就很难做。 最后比拼的,往往又回到了财务功能的细节、价格、以及关系。 陷入价格战后,更没利润去投入真正有深度的业务模块研发,只能不断在财务这个“一亩三分地”里精耕细作,卷得更细。 3. 实施环境水土不服:管理跟不上软件 (1)业务标准化程度低 中国企业发展快、模式灵活,但也导致业务流程千奇百怪,标准化程度低。 财务准则全国统一,相对好标准化,但生产流程、销售模式、库存管理,每家都可能不一样。 实施ERP业务模块时,面临的定制化开发需求巨大,成本高、周期长、风险大。很容易导致项目烂尾,或者业务模块最后成了摆设,只有财务模块跑通了。 (2)基础数据清洗是脏活累活 ERP业务模块要跑起来,依赖大量准确、及时的基础数据: 物料编码 BOM(物料清单) 工艺路线 供应商信息 客户信息…… 很多企业这些数据要么没有,要么一塌糊涂。 整理这些数据是个苦活累活,需要业务部门深度参与,但业务部门往往忙于日常业务,没动力也没耐心去做这事。 最后,只有财务数据因为关乎钱,大家相对重视,能勉强录入系统,结果就是,业务模块成了无源之水。 (3)组织墙与部门利益 ERP本质是打破部门墙,实现流程贯通,但这动了某些部门或个人的“奶酪”。 业务数据透明化,意味着权力被重新分配。 销售不愿意客户信息全公开 生产不愿意工时损耗被精确测量…… 各种软抵抗层出不穷。最后发现,只有财务数据是“中性”的,是大家“不得不”提供的。 阻力最小的路径再次指向了财务核心。 02 国产ERP“财务化”真的就没救了吗? 倒也不是完全悲观,这些年情况也在起变化,比如: 新一代企业家在崛起 80后、90后老板们登上舞台,他们天生对数字化更敏感,更能理解数据驱动的价值。 他们不仅要管好钱,更要用数据来优化用户体验、精准营销、敏捷研发。 这些需求,会倒逼ERP进化。 市场环境逼你“内卷” 当人口红利消失,市场竞争白热化,粗放管理活不下去了。企业必须从内部抠效率、降成本—— 生产计划的准确性 供应链的协同效率 人效管理 就从不重要的“锦上添花”,变成了关乎生存的“雪中送炭”。需求层次开始变了。 技术本身在突破 云原生、AI、大数据这些技术,让ERP有可能变得更智能、更灵活、更聚焦于业务场景。 比如,基于AI的需求预测可以直接驱动自动补货和生产计划,这价值就远远超出了财务范畴。 最后说句实话 国产ERP想真正甩掉“高级财务软件”的帽子,光靠厂商吆喝没用。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: 对企业说: 老板们,得真正下决心把ERP当成管理变革的工具,而不只是一个记账的电算化系统。 要敢于触动流程、打破部门墙,愿意为那些“看不见”的流程优化投入资源和耐心。 财务健康是结果,而卓越的运营流程才是因。 对厂商说: 老铁们,别老在财务的舒适区里卷了。 得沉下去,真正理解不同行业的业务痛点,做出有行业深度、能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模块。 光有“业财一体化”的架子不行,得让业务流真正产生价值,让客户觉得“离了你这业务模块,我都没法高效运转了”。 20年没甩掉,说明这个“命”根深蒂固。 但下一个20年,我相信会不一样,因为时代变了,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变了。 当“向管理要效益”成为所有企业的必修课时,国产ERP的“第二生命”——那个真正基于业务、驱动运营的生命才会真正开始。 ——The End—— 阅读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dPkFVvvpb-NH_k9FRegVOg 点晴模切ERP更多信息:http://moqie.clicksun.cn,联系电话:4001861886 该文章在 2025/9/26 18:04:40 编辑过 |
关键字查询
相关文章
正在查询... |